冷却塔的发展历史和散热原理
合肥冷却塔的发展历史
合肥冷却塔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,如电力、石油、化工、钢铁、轻纺和大厦等。目前所应用的冷却塔有170多米高的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,也有冷却几吨水的小型玻璃钢冷却塔。
利用水来冷却其它热质已经很早了。早在1912年,世界上第壹个简单的自然通风冷却塔,在荷兰的一个矿上建成使用。在二次世界大战中,美国没有受到战争破坏,工业得到得天独厚的发展,冷却塔也相应地发展起来。美国当时所用的冷却塔,都是采用机械通风的。
由于工业不断发展,水资源日益紧张,干是干式冷却塔也相应地发展起来。
合肥冷却塔的散热原理
合肥冷却塔的散热原理可理解为:高温的循环水进入冷却塔,在 “热交换器” ——填料处与外界来的冷空气发生水气热交换(主要为蒸发散热和接触散热,辐射散热可忽略),把水中的热量传输给空气,从而使高温的循环水降温以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。其中填料的作用是扩大水气热交换面积、延缓水气热交换时间,使蒸发作用达到非常好的效果。从而使循环水温度下降接近环境空气的湿球温度,产生降温功能。用这种冷却方式的称为湿式冷却塔(简称湿塔)。湿塔的热交换效率高,水被冷却的极限温度为空气的湿球温度。但是,水因蒸发而造成损耗;蒸发又使循环的冷却水含盐度增加,为了稳定水质,必须排掉一部分含盐度较高的水;风吹也会造成水的损失。这些水的亏损必须有足够的新水持续补充,因此,湿塔需要有补给水的水源。
在缺水地区,补充水在困难的情况下,只能采用干式冷却塔(简称干塔或空冷塔)。干塔中空气与水的热交换,是通过由金属管组成的散热器表面传热,将管内的水的热量传输给散热外流动的空气。干塔的热交换效率比湿塔低,冷却的极限温度为空气的干球温度。
上一条: 冷却塔的分类有哪些
下一条: 循环水系统冷却塔节能技改简介